Sunday, October 14, 2007

回應「未來空氣 今日靠你 – 誠邀回應文件」

我對政府諮詢的回應:

先生/ 女士,

您好!本人對政府就改善空氣質素公眾諮詢回應重點如下:

1) 道路收費應擴展更多地區
政府倡設道路收費原意只為限制車輛進入巿中心區, 以減少廢氣排放, 但我認為這是不足夠的, 道路收費應被視為減少全港整體汽車使用量的手段, 只有汽車使用量大幅度減少, 汽車廢氣排放及空氣質素才有可能顯著改善, 否則只是徒勞, 所以道路收費亦應擴展至其他地區, 如巿區外圍或新巿鎮。此舉當然會強烈批評, 但秉承污染者自付的原則, 本人認為即使是使用非巿區道路的駕駛者也應付出排放廢氣的成本。

2) 道路收費制度的豁免收費者
公交車輛為巿民自駕車以外的唯一選擇, 故此公交車進入收費區不應收費, 使票價更為優惠。
商用車輛 (如貨運車隊)應被徵收費用, 讓道路收費成為商業營運成本的一部分, 進而轉架至最終的用家身上, 以間接鼓勵商業遷離巿中心地區。
傷殘人仕使用的私家車輛應獲豁免, 因為傷殘使用公交較為不便, 必需使用私家車, 亦可視為社會對傷殘人仕福利的一部份。

3) 道路收費制度不一定需要替代路線
雖然政府強調實施道路收費時需要提供不收費的替代路線讓跨區車輛穿越, 但我認為跨區車輛亦應繳交費用。就以中環—灣仔繞道為例, 難道繞道的建造不需要佔用巿中心寶貴的土地嗎? 難道使用繞道的跨區車輛就不會對巿中心的空氣帶來污染嗎? 難道繞道不會為巿中心兩端的道路帶來額外的壓力嗎? 既然道路收費是為了紓減巿中心塞車及空氣污染問題的話, 那麼就算政府執意要多興建一條繞道, 跨區車輛使用繞道也應該跟使用巿中心其他道路的車輛一樣繳交費用。

4) 加強公交服務
在鼓勵減少汽車使用同時, 政府應協調加強公共交通服務。現時, 政府以鐵路為本的同時, 亦續步削減巴士的服務, 雖然可減輕部分巿區路面的擠塞和污染情況, 但此舉無助於鼓勵駕車人士改乘公交, 因為有能力駕車者嚮往點到點的方便和車廂內的舒適, 故此點到點的巴士/小巴服務最能吸納這班潛在乘客。相反, 政府倡導的鐵路/巴士轉乘或巴士/巴士轉乘策略雖可減省重覆路線, 但論舒適方便程度則對駕車人士毫無吸引力。所以政府應協調加強中等收入人士居住地區的公交服務, 促使他們減少使用私家車。

5) 完善步行/單車徑設施
雖然香港山多地少, 但隨著移山填海的發展, 現時除了新巿鎮, 在巿區內已出現大片的平地, 適合單車行走, 如港島北岸及九龍西南。可是過去的規劃只修築起寬闊的道路, 而缺乏興建單車徑, 例如三號幹線與未來中九龍走廊的交匯處有近百米寬, 是否沒有地方容納一條幾米寬的單車徑呢? 如果能在巿區闢地建單車徑, 相信可吸引不願意駕車進入收費區或乘公交上下班的巿區使用。
同時, 希望政府能改善公用的單車停泊設施。現時的單車泊車處(多設於新界的鐵路站旁)多被人長期佔用, 對真正使用者構成不便, 政府應加強管理單車泊車處, 避免浪費寶貴的公眾地方。

6) 累進式用電收費
可設立累進式的用電收費, 用電越多者, 每單位用電繳費越多, 甚至向高用量的用戶徵收懲罰性收費, 同時獎勵低用量的用戶, 以鼓勵減少用電。

7) 針對商業用戶
相對於個人/家庭用戶, 商業用戶的用電量驚人, 而且只需將電費轉駕消費者(尤其是高增值行業), 故此商業用戶的節能意識薄弱。除了上述累進收費外, 政府應鼓勵商戶公開能耗數據, 設立類似「能源效益標籤」的機制, 供公眾參考, 讓消費者實行良心消費, 選擇較節能的商戶。

謝謝!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網址:www.susdev.org.hk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舉報濫用燈光

留意了這家在深水步長沙灣道的上海商業銀行亂開燈的情況有一段日子了, 不過每次都沒有把他拍下來, 今晚終於被我拍下, 本想放到環保觸覺的網頁上舉報, 不過那個版面已經取消了, 真可惜, 唯有自己先紀錄在案。
日期: 2007年9月23日 (星期日)
時間: 約21:10
地點: 深水埗長沙灣道

Sunday, September 02, 2007

病患小記 (1)

雖然我很少在自己的blog交代自己的生活經歷, 不過這次真的太重要也太特別, 也為了回饋一直關心我的親人、友人們, 我有責任跟大家這一段經歷。

一, 患病的經過

其實我這個預激綜合症 (WPW Syndrome) 是在嬰孩時期已經發現的, 一直以來都知道有手術可根治, 不過為免不必要的手術風險, 而在生活上只要避免劇烈運動便可避免病發, 所以一直都沒有選擇手術治療。成長的歲月裏, 我一直都小心地把運動中最激烈的部份避開了, 所以一直相安無事。
預激綜合症是心律不正 (Arrhythmia) 的一種, 是由於心臟裏的訊息傳導系統多了一條不正常的路徑 (Accessory pathway), 與正常的路徑形成並列或回路, 以致在傳導訊息時會出現雜亂。注意, 心臟裏的訊息傳導是由特定的心臟肌肉負責的, 並不是神經線 (因為神經線傳導速度太快了, 不可能調控出心臟有節奏的跳動), 更不是有報章所報導的血管。
有關WPW Syndrome的資訊:http://www.emedicine.com/emerg/topic644.htm

前奏

2004年10月2日晚, 我在宿舍在突然感到眩暈心跳起來, 由於是初次經歷, 不知是什麼原因, 也不知所措, 後來自己走到急症室救醫, 至午夜後才平靜下來。

2005年11月27日, 偕女友到海洋公園, 差不多離開前玩最後一個機動遊戲─動感影院, 兩年前也玩一次, 感覺良好, 可是這次卻受不了遊戲的搖動座椅, 離開時再次感到眩暈心跳。

惡夢的降臨

2007年1月1日午, 偕友人到屯門良景後山爬山, 起行前在茶餐廳飲了一杯咖啡, 山路還挺陡, 一路不緩不急的走到山腰的高處, 稍為休息後, 準備繼續向山上進發, 可是那斜路怎麼走也只能每次走幾步, 一雙腿無從發力, 呼吸不暢順, 心跳也居高不下。在這個情況我們幾個人, 包括我自己, 還未意識到危險所在, 我繼續堅持走過山路最高的地方, 但足下依然乏力, 必須停下來休息, 呼吸和心跳也什為不自然, 最後由阿偉打電話召救護車, 幸好未上救護車前已平靜下來?從此戒茶及咖啡。

2007年1月26日晚, 偕女友到pub happy hour, 大概飲了兩杯 cocktail, 離開後開始發作?/SPAN>從此戒酒。

1月至5月間, 生活大致如常, 還有跑步, 打球, 爬山, 只是氣力稍為弱一點。

2007年5月28日晚, 日本京都, 行程的最後一晚, 晚飯上好像食了點辣的, 肯定沒有喝酒, 回酒店的路上發作起來, 從此避免食辣的。

2007年7月13日晚, 下班後約了友人晚飯, 本來有點累, 但談笑甚歡, 過了頭, 中途發作起來, 從此不再約朋友晚飯。

2007年7月20日晚, 看完中醫, 陪女友食過飯便回家, 提著草藥在美孚站走了一大段路去轉車, 可是還未走到西鐵站的閘口便又再發作起來, 從此晚上不再到街上晚飯。

2007年7月28日晚, 在深圳姨母家食過晚飯準備回港, 血壓有點高, 休息了一會, 再起程到關口時正式發作起來, 從此不再作不必要的遠行。

2007年7月31日晚, 如常在家晚飯後收執桌子, 過後有點累, 回房間休息, 但躺了一個小時心跳還是居高不下, 後來跳得更快, 又待了一會, 唯有再召救護車, 從此家務不用做了, 晚飯也得要分開兩次來吃。
(待續)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北京試驗單雙號限行

北京在本月的17日至20日進行「單雙號限行」交通管制實驗,首一天已令路面的車流大幅減少,紓緩了擠塞問題,實在令人振奮!
據以下東方日報報導,單雙號限行措施帶來下列好處:
1. 車流減少,行車速度提升;
2. 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
3. 不駕車的市民轉乘公交,公交客量雖然上升,但情況仍然滿意;
4. 亦有不少人轉乘的士,加上路面暢通了,令的士生意增加;
5. 部份上班族自發上網找尋順風車,類似西方的Lift Share。能令巿民由自發產生的行為變化,可說是最大的成功。
當然這種政策也會對部份人造成不便,有人乾脆四天都不上班,更有人要求政府對駕車人賠償多收的稅款。
我只有一個疑問:是否商營車輛也要遵守單雙號限制? 做生意的,例如做貨運的,可不能承受一半車隊不能使用的損守。又如大機構老闆的座駕,豈不是多準備一輛? 又如果商營車輛可以獲豁免,又會否有人走「法律隙」以空殼公司登記私家車? 這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單雙號行車解京奧兩難題
東方日報18/08/2007

為解決奧運期間可能出現的空氣、交通問題,北京以強硬行政手段演習「單雙號上路」的車輛限駛措施,昨日首日實行,全市減少一百三十多萬輛汽車行駛,交通明顯順暢,空氣質量由「輕微污染」變為「良好」。不過,措施令地鐵人滿為患,的士被限休息,亦有部分車主因無法駕車外出,索性請假不上班,甚至有人在網上收集簽名向政府追討養路費。

地鐵巴士逼爆的士大賺
昨日清晨六時,北京正式進入為期四天的限駛演習的第一天。八時左右的上班高峰期,北京市中心地帶幾乎沒有塞車,按照交通部門測算,車輛平均時速比往常提高一倍。記者在平常最為壅塞的二環路和長安大街,亦罕有地看不到車龍「長蛇陣」,甚至有的路段的車速可以達到時速八十公里。而與此對比強烈的是,地鐵站內人逼人。

按照規劃,日期為單號,則只准許車牌號尾數為單號的汽車上路,反之亦然。昨日是十七號,所以全市除了警車、消防、救護車等特殊車輛,以及的士、巴士等公交車輛,幾乎清一色為「單號車」。北京市政府為了充當「表率」,宣布局級以上官員的座駕在這四天內封存,不少官員選擇踩單車、坐地鐵上班。

「今天的路況確實好啊。」作為限駛行動的最直接得益者,的士司機姚志紅估算,「我看今天能做多兩三成生意,天天單雙號就好了。」由於許多雙號車主選擇乘搭的士,令的士司機既不用堵在路上耗費時間,又得以生意滔滔。

不過,在數萬的士司機高興的同時,一百三十萬車主卻不得不千方百計想辦法應對。他們之中,除了有公司、單位提供班車外,其他大多選擇乘的士、地鐵出行,相對擁擠和環境差的巴士被車主捨棄。部分車主因住在城郊,乾脆選擇在家連休四天。此外,京城「拼車一族」也驟然增多,同事、網友紛紛議定互相接載上下班。

車主不滿聯署追討養路費
部分不滿政府措施的車主,更在互聯網上收集簽名,聯合向交通管理部門討回多交的養路費。有車主以平均每車每天約交三元七角(人民幣.下同)的養路費計算,此次北京一百三十多萬輛汽車停用四天,即為當局節省近兩千萬元的養路成本,「這些錢到哪去了?」

昨天北京的空氣質量則立即「令人滿意」。北京奧組委昨日安排大批中外傳媒參觀北京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監控中心和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的空氣監測站。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昨日早上預測,大量的機動車輛限行後,將會大幅度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排放,昨日的空氣質量將可達到二級。

■駐北京記者許書凎、謝承國

借改善空氣獲取全民支持
18/08/2007

交通堵塞、空氣污染,自從北京申辦奧運成功以來,就一直是困擾北京當局的頭號難題,而且備受國外質疑,甚至有報道說部分參賽運動員打算不到最後,不到北京。昨日起連續四天實行的交通限制措施,就是被主管部門普遍認為是「一箭雙雕」的良方。

空氣污染影響露天賽事
曾經有專家形象地比喻說,在北京路邊戶外一天,等於吸了兩包香煙。在北京生活的人,由空氣中吸入的有害物質,主要是懸浮的可吸入顆粒,這是公認的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的頭號大敵。這也是參加馬拉松、公路單車等馬路賽事,甚至普通露天賽事的運動員最擔心的事。而這些微小塵粒,主要是來自汽車廢氣、工廠廢氣等。

雖然北京近年開始大規模搬遷工廠,連首鋼也果斷為奧運讓路,不過,三百萬輛汽車所排放的廢氣仍在,而且北京的汽車總量,目前仍以每天新增一千輛的速度駛上馬路。為此,當局只有計劃在奧運舉辦期間實行單雙號行車措施,而以「改善空氣質量」之名,則是為了取得全市市民的支持,讓被強制不能上路的車主們無話可說。


外籍店長踩單車上班
18/08/2007

突然不能開車,很多車主放棄「體驗」普通老百姓的逼車生活,踩單車上班,當作鍛煉幾天身體。昨日早晨七時許,在宜家家居北京店的門口,出現了一個戴頭盔踩單車、汗流浹背的外國人身影。他是來自英國店長David。David昨天早上六時出門,連踩十八公里前往返工。對於踩單車上班,David頗為懂得苦中作樂,途中還和別人賽車,一說起被對手誇他騎得快的時候,洋洋自得。他認為少開一天車,對健康和社會環境都是好事。


搜狐總裁促長期實施
18/08/2007

內地著名網站搜狐的總裁張朝陽,由於車牌尾號是雙號,昨日無法開車出外,他選擇了乘搭的士上班。不過他說,平時自己也很少開車,一般情況下,五公里的範圍內都是選擇走路。他甚至認為,北京應該將類似的交通限制措施長期化。

張朝陽說,少開車是「大是大非」的問題,與人們的虛榮心有關。「每個人都開車,地球的能源絕對不夠用。」他認為開車造成的城市空氣污染以及缺乏行走鍛煉,嚴重地威脅人類健康。


上班族網上找順風車
18/08/2007

單雙號試行措施剛公佈,北京上班族隨即忙於找人乘搭順風車。在某大機構上班的劉小姐,住在石景山,工作在東三環,分別在北京東西兩頭,距離數十公里。她說,「如果長久沒辦法開車,我只能考慮搬家,或者換工作了。」限駛措施出台後,不少市民在網上發帖尋找順風車,很多要求拼車的帖子很快就有回覆。只要有人一說自己的車經過三環沿線寫字樓集中的地點,隨即被爭搶一空。

Friday, August 10, 2007

2007年8月10日颱風交通亂況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八號風球在短時間內掛起 (12:40 由一號改為三號,14:40 再改為八號),導致大量上班族蜂擁下班搭車回家,令路面和公交系統出現前所未見的大規圍擁擠。萬幸的是,未有嚴重的不愉快事情出現。
我比較幸運,避開了最水泄不通的地點。由公司先走到菲林明道/軒尼詩道交界的巴士站,其實早已對此時此刻的專營巴士服務不存希望,只是往地鐵站的路上順道看看。果然,已有多條「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龍交織在一起,而巴士看來是如常地疏落(非繁忙時間嘛)。好吧,還是搭地鐵轉西鐵吧。怎料通往地鐵站大堂的樓梯只走了一半,便已看見大堂內擠滿了人,多人得根本進不了閘,心想中環東涌線和西鐵的情況一定更糟,於是決定回地面碰碰運氣。我的運氣實在太好了,信步行至修頓球場外便見到幾部旅遊巴在等候上客,一問之下,是前往屯門的,$16,沒加價,太好了,馬上上車,安頓在最後排的最後一個座位。
沿路所見,告士打道來回方向固然塞滿了車,中、上環及西隧口多個巴士大站亦擠滿了人,可想而知,我們的交通系統根本無法承受所有上班族上下班的人潮車流壓力,也許我們需要更聰明的分批下班安排(例如,廣播訊息:第1、4、7、0樓的同事請在14:30至15:00離開,第2、5、8樓的請在15:00至15:30離開?)。

明報報導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0811/gaa1.htm

巴士乘客排隊至路中雙白線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227387&extra=page%3D1

地鐵月台擠擁實況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viewthread.php?tid=227356&extra=page%3D1
12:27 PM - add eprops - add comments - email it

Wednesday, July 11, 2007

搭車十誡

綜合這兩年每天搭巴士 (公車) 或鐵路的一些體會, 各位共勉之:

1. 少說話
如非必要, 最好別在車上講電話, 因為講電話很容易忘形大聲起來, 不顧及身邊的同路人。在日本, 在公車或鐵路上講電話是明文禁止的。

2. 先落後上
在鐵路上, 先讓所有乘客離開車廂才進入, 這樣其實會更快些。

3. 收細聲浪
將遊戲機的音量關掉或戴上耳筒, 將刺激留給自己。

4. 主動助人
遇到有需要幫助的人 (如讓座、問路等)勿視若無睹。

5. 勿頂前座
勿把腳頂到前座的背上, 椅背很薄, 前座的人兄會不好受的。

6. 隔位不說話
不時見到這樣的乘客, 兩個相識的人坐車, 選擇前後相隔或者左右隔著走道的座位。兩人聊起來不免要說得較大聲, 夾在中間那位人兄感到很無奈, 也讓半車人都被逼清楚聽見。

7. 行入車廂
車廂內的空間, 無論鐵路還是公車, 都比近車門鬆動, 不妨多走一步。

8. 勿調較電話
勿在車廂內更換手機鈴聲, 或試用新手機。

9. 個人護理
如非必要, 不要在車內處理個人的儀容, 如修剪指甲、化粧等, 這些都該在家裏弄好。

10. 有始有終
報紙面紙、汽水罐等用後要親自帶下車處理, 還給下程乘客一個清潔的車廂。

多謝各位乘搭!

Monday, July 09, 2007

廣播處處長事件的拖泥帶水

7月9日黃昏, 被手拖艷女事件纏身三日的朱先生最終決定要求提早退休 (原定十個月後退休), 他只表示事件不涉任何公務人員或公事, 以私人事務為由, 沒有再交代任何詳情。
這位聲譽不差的高官被這件不明不白的事件弄得在仕途上「不得善終」實在是他本人、他服務的機構以致社會的最差結果。傳媒連日的窮追困然讓人覺得無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亂, 但朱先生本人事後的「交代」也不見得讓公眾滿意。無論朱先生是否與任何女士有染, 即發生有違道德的婚外情, 他都只有如實向公眾坦白才是最明節的做法。如他沒有越軌, 當然沒有什麼好隱瞞, 即使是有, 出來說「我確實有越軌的行為(詳情就不必再深究了), 我為此向妻子家人道歉, 但此事不會影響我的工作。」如此一來, 既保住妻兒顏面, 又表現公私分明, 雖然感情上不能有始有終, 終究還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漢子。如今, 既沒有認錯, 亦沒有自辯, 只以「提早退休」(而非馬上辭職的負責下台做法, 不免讓人猜測是為了長糧) 來抵擋外界的攻擊, 顯然是在遮掩、逃避, 反而更易落得身敗名裂的境地。
道德高人們:朱先生當然只是手拖女子, 謹此而已。犯法了嗎?高處不勝寒!
政府決策者:若此等事件真的要有「人頭落地」才能收場, 那請拿出客觀的標準什麼才算行為不檢, 是拖著妻子以外的第三者, 還是被拍照時閃閃縮縮?
AM730 的《中環博客》有不錯的評論:http://centralblogger.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09.html

Sunday, June 24, 2007

《笑忘書》讀後

最近在看《笑忘書》,有一段挺值得分享:

『當社會發展足以實現以下三項基本條件的時候,寫作狂 (想寫書的狂熱) 必然會如流行病一般肆虐:
1. 高水準的社會福利,讓人們得以從事某些無用的活動;
2. 社會生活的高度原子化,導致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普遍疏離;
3. 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裡,完全沒有大規模的社會變動。

不過,在反作用力的衝擊下,這個現象的結果卻回過頭來影響其原因。普遍的疏離引發了寫作狂,而普遍化的寫作狂又強化了疏離。過去,印刷術的發明讓人們得以相互了解。然而值此寫作狂遍地可見的年代,寫書這回事的意義卻大異其趣:人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言詞裡,像被大片鑲著鏡子的牆壁所圍繞,任何外界的聲音都無法穿透。』

到底我們為誰而寫?還是只為自己而寫,編造自己樂見的世界?寫作是因為擁有、還是不曾擁有;知道、還是不曾知道?

Sunday, April 29, 2007

留意大陸A股是否過熱

究竟大陸幾時癲完? 以下兩篇報導已提出左警號。不過我始終相信,只要投資在有基本因素良好的公司,縱使會隨大巿跌下去也會有回頭的一天,不需大驚。
明報 2007年4月29日 社論 散戶狂熱入市 A股泡沫危機
節綠 "...再看A股漲幅,也是十分驚人的,4月還未完,上海A股指數本月已升了18%,今年以來就升了40%,這是在去年全年升幅131%的基礎上繼續加速上升。這些數字說明了A股的上升速度正在加快,新入市的股民愈來愈多,情緒愈來愈高漲..."
"...我們也無法預估內地的股市泡沫何時爆破,但內地的A股市盈率已達40倍,而利率又呈上調趨勢,過高的股價隨時會觸發一次大型調整。歷史告訴我們,當散戶成為市場主力,他們便可能是接最後一次火捧的人,股市泡沫爆破導致跌市大幅調整的風險也大增。遇上大跌市,股票場上又有大批沒有經驗的新丁,很可能會出現互相踐踏、爭相離場的局面,令股價跌得更急更殘,釀成股災。..."
The Economist 27th April 2007 The people's republic in the grip of popular capitalism
"...Some economists fret that share prices are moving far ahead of companies' earnings, to a degree scarily reminiscent of Japan in the late 1980s just before its crash..."
"...The growing involvement of low-income groups such as students and pensioners, who were more cautious during the last bull run, could make a crash more painful. ..."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西方眼中的中國和平崛起

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以致整體國力的提昇對西方來說是一件又愛又恨的事,他們既想從中獲利,又恐防中國會搶佔西方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繼而損害自身的利益。
今期《經濟學人》試圖分析中國雖然發揮巨大影響力但同時在亞大區內缺少盟友的原因 (「中國在亞洲的大競賽」,2007年3月31日,第11頁) 。文中認為,雖然中國經常強調睦鄰友好關係,但其實中國在區內極少有穩固的朋友:對日本和印度兩大強國均有經濟利益上的競爭和領土/海爭議;傳統的盟友如緬甸和北韓本身都是獨截封閉的落後國家;其餘的東南亞國家還未有忘記對南中國海的瓜分之爭。總之,巨龍的甦醒令區內各鄰國都感到不安。文中指出,究其原因是中國不斷壯大的軍事力量和相對封閉的政治制度:中國的軍事預算每年以18%增長,終日有齊裝收復台灣之勢,而近期中國試驗摧毀太空衛星的事件令鄰國及西方對其軍事威脅更是言之鑿鑿;政治方面,中國大陸依然是一黨專政的統治,而又在香港搞了一場鬧劇般的特首假選舉?/SPAN>即使曾蔭權其實有能力贏得一場民主選舉。
文章總結,中國一面在國內實行專制統治,包括對香港和西藏的控制,一面加強軍事力量,似乎是要以強勢的姿態示人,令區內鄰國臣服。可惜,如此單向的示強不會令鄰國安心,就如美國後院的南美洲諸國。
此文值得讓人關注的地方在於它突顯了西方對中國的看法與中國自身的預期的差異,從以下兩點顯而易見。一,中國在區內鮮有友好邦交:不禁讓人好奇怎樣的邦交才算友好。要像英美澳加一般嗎? 要是他們不源自是英語文化他們會如此親密嗎? 要是他們不是長年合作對拒獨裁/ 共產他們會如此合作無間嗎? 二,中國國內的政治制度:在大陸─甚至是香港部份人─被認為是合理的特首選舉,在外國人眼中原來可以是鬧劇一場。給予香港民主和西藏自治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頭等大事。
我倒說不出中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只體味到活在西方媒體主導的世界裏的一份無奈。

Tuesday, January 09, 2007

從致命意外看小巴行業

昨天(8/1/2007)發生的紅色小巴輾斃女孩悽劇實在駭人聽聞,可愛的小女孩在轉瞬間便與母親陰陽相隔。為此事件,責怪任何一方都不是解決方法,因為死者而已,肇事人包括司機和母親看來都只是一時疏忽。
今天(9/1/2007)電台phone-in 節目裏的聽眾將此事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來看待,則令我覺得更有討論空間,那就是小巴的經營方式,尤其是紅色小巴。導致今次意外的主因其實是小巴司機長期養成開快車、胡亂切線等危險行為,而背後的原因是小巴司機的收入是根據「多勞多得」的原則計算的,他們每多載一個客、每多跑一趟就多一份收入。如此一來,為了生計,誰不會開快點呢?
有聽眾論到紅巴的歷史使命已完成,應盡快轉為綠巴。政府本來是積極推行「紅轉綠」的政策的,即鼓勵車主將規管較少、但經營限制較多的紅色小巴,轉換為較多規管而服務範圍較大的綠色小巴。但是基於一些不能明言的原因(表面上是業界不支持),進展一直緩慢,根據運輸署數據,從零零至零二年,每年只有約90部紅巴轉成綠巴,還有1800部之多未轉。以此趨勢,要全部轉成綠巴大概還要廿年呢!
當然,涉及小巴的安全和服務問題不能讓紅巴一力承擔,因為近年來不少綠巴司機的底薪遠不夠維持生計,東主會以拆賬方式來支付司機工資。所以除了有固定路線及收費外,營運起來與紅巴無異!
諷刺的是,小巴司機為生計而亡命飆車的作風其實正正是他們招徠的賣點,乘客選擇小巴而棄巴士地鐵,往往的因為乘坐小巴的行程較快,這不是恰恰切合了生活極急促的香港人的需要嗎!電台節目內有小巴司機慨嘆,以安全車速行駛可能會招致無禮乘客惡言相向。
眾所週知,小巴行業某程度上是有黑勢力在操控,紅巴尤甚,他們向司機收取「入線費」作為他們的收入,也確保了一部份司機在某路線上的「專營權」。入線費自然地成為司機經營成本的一部分,這一額外的開支也必然要靠在載客上多賺錢來彌補,令他們形成飛車搶客的習慣。但是否將所有黑勢力趕出小巴業便是對社會的最佳選擇呢?答案並非肯定的。試想象黑勢力一旦離開小巴業,他們可往哪裏謀生?是會從事正當行業還是會更加鋌而走險呢?所以,政府對黑勢力在小巴業「經營」的默許,實際上對其「招安」的手段。
以現代規範化的管理標準來看,小巴業所受的限制也許太寬鬆了點,諸如車輛的維修和限速、車廂和車站設施、乘客獲得訊息的渠道、投訴的機制、內部管治和紀律等方面,小弟實在希望小巴商可以改善。政府也是責無旁貨地應負責規範、制訂和執行有關措施。
那麼作為消費者的乘客又起了什麼角色呢?乘客讚嘆小巴(紅或綠皆然)方便又快捷之餘,是否也該考慮其潛在對自身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危機呢?

相關連結:
報章報導摘要:http://hk.news.yahoo.com/070108/12/1zi5n.html
運輸署小巴政策:http://www.td.gov.hk/transport_in_hong_kong/public_transport/minibuses/index_tc.htm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