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09, 2007

從致命意外看小巴行業

昨天(8/1/2007)發生的紅色小巴輾斃女孩悽劇實在駭人聽聞,可愛的小女孩在轉瞬間便與母親陰陽相隔。為此事件,責怪任何一方都不是解決方法,因為死者而已,肇事人包括司機和母親看來都只是一時疏忽。
今天(9/1/2007)電台phone-in 節目裏的聽眾將此事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來看待,則令我覺得更有討論空間,那就是小巴的經營方式,尤其是紅色小巴。導致今次意外的主因其實是小巴司機長期養成開快車、胡亂切線等危險行為,而背後的原因是小巴司機的收入是根據「多勞多得」的原則計算的,他們每多載一個客、每多跑一趟就多一份收入。如此一來,為了生計,誰不會開快點呢?
有聽眾論到紅巴的歷史使命已完成,應盡快轉為綠巴。政府本來是積極推行「紅轉綠」的政策的,即鼓勵車主將規管較少、但經營限制較多的紅色小巴,轉換為較多規管而服務範圍較大的綠色小巴。但是基於一些不能明言的原因(表面上是業界不支持),進展一直緩慢,根據運輸署數據,從零零至零二年,每年只有約90部紅巴轉成綠巴,還有1800部之多未轉。以此趨勢,要全部轉成綠巴大概還要廿年呢!
當然,涉及小巴的安全和服務問題不能讓紅巴一力承擔,因為近年來不少綠巴司機的底薪遠不夠維持生計,東主會以拆賬方式來支付司機工資。所以除了有固定路線及收費外,營運起來與紅巴無異!
諷刺的是,小巴司機為生計而亡命飆車的作風其實正正是他們招徠的賣點,乘客選擇小巴而棄巴士地鐵,往往的因為乘坐小巴的行程較快,這不是恰恰切合了生活極急促的香港人的需要嗎!電台節目內有小巴司機慨嘆,以安全車速行駛可能會招致無禮乘客惡言相向。
眾所週知,小巴行業某程度上是有黑勢力在操控,紅巴尤甚,他們向司機收取「入線費」作為他們的收入,也確保了一部份司機在某路線上的「專營權」。入線費自然地成為司機經營成本的一部分,這一額外的開支也必然要靠在載客上多賺錢來彌補,令他們形成飛車搶客的習慣。但是否將所有黑勢力趕出小巴業便是對社會的最佳選擇呢?答案並非肯定的。試想象黑勢力一旦離開小巴業,他們可往哪裏謀生?是會從事正當行業還是會更加鋌而走險呢?所以,政府對黑勢力在小巴業「經營」的默許,實際上對其「招安」的手段。
以現代規範化的管理標準來看,小巴業所受的限制也許太寬鬆了點,諸如車輛的維修和限速、車廂和車站設施、乘客獲得訊息的渠道、投訴的機制、內部管治和紀律等方面,小弟實在希望小巴商可以改善。政府也是責無旁貨地應負責規範、制訂和執行有關措施。
那麼作為消費者的乘客又起了什麼角色呢?乘客讚嘆小巴(紅或綠皆然)方便又快捷之餘,是否也該考慮其潛在對自身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危機呢?

相關連結:
報章報導摘要:http://hk.news.yahoo.com/070108/12/1zi5n.html
運輸署小巴政策:http://www.td.gov.hk/transport_in_hong_kong/public_transport/minibuses/index_tc.htm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