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1, 2009

走馬福爾摩沙 -- 感想篇

這是我第一次到台灣,滿懷期待。
走馬』 - 因為四天就跑了四個地區
(台北、南投清境、日月潭和台中市區)、
住了三家旅店,能不只是走馬觀花乎?!
福爾摩沙』 - 台灣的別號,
相傳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者初到台灣時,
從海上遠處看便覺得台灣很美麗,
遂高呼 "Ilha Formosa!",意即『美麗的島』,
Formosa (福爾摩沙) 便成了殖民時代台灣的稱呼。
這裏稱福爾摩沙則是為了表達對台灣美麗的稱讚。
這篇就簡單說說總體的感受,具體的行程在往後各篇才交代。



『友善、有禮貌』 - 這是四天行程下來對普遍台灣人越來越強烈的評語!
在我們接觸到的服務業者中,就只有一位曾對我們表現過不耐煩
(其實那在香港和大陸的話也算不了什麼),
其他的就算得不到我們的幫襯,依然會恭敬地說聲『謝謝』。
舉個簡單的例子,坐大巴由日月潭到達台中市區,
甫下車便有的士司機在車門口候著問要不要車,
我本能地說聲不要並繞過了他,依然得到他的一聲『謝謝』!
要是在香港,這聲『謝謝』早就變得多餘了,不幫襯還不快滾開!
這當中折射出兩地人的品格培養和待人態度的差異不可謂不少。

空間充足
台灣地方廣闊,人口是香港的三倍,但面積卻是香港的36倍,
市區的密度也不算高,單看台北市中心的道路就很寬;
離市區不遠處就是田野山間,台灣人有較大的自由選擇想過旳生活方式,
要是忍受不了在繁華喧鬧的都會區爭名逐利,
何妨像『海角七號』主角一開場那幕狠狠地『x他媽的台北!』 一下,
然後騎著機車回到寧靜安逸的城鄉村裏默默耕耘。
咱們小小一個『香港地』哪有這份幸福,
整天都得在狹小的城裏家裏鑽來鑽去,
就連阰鄰的兩三個城市都已經全面的都市化、工業化,
難覓一片純樸的綠色天地呢。
即便是在台北市內,綠洲一般的寫意空間到處都是,
可以躲進咖啡店裏呷一口清閒;可以騎單車環城一周抹一把煩塵。
台灣這種對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尊重,對我們身邊一些只透過電視新聞,
看到藍綠政治惡鬥,滿想像台灣糟得不得了的人來說簡直是如雷貫耳!

談談語言
來台之前,滿以為閩南話在台灣很受重視很流通,
但親身所見,閩南話的流通幾乎只在中年以上人仕,
青壯年及青少年人的溝通都是以國語為主。
國語在台灣能通達各族群,是年輕的、先進入時的表現,
而閩南話還有更弱勢的客家話的使用則只是為著聯繫年老的、鄉間的群體。
這也不怪,國民黨幾十年都是以國語來管治台灣,
進行了幾十年的國語教育,
直至2000年阿扁上台後才讓本土的閩南話來了一個翻身,
為了一視同仁,阿扁又為客家話拉一把,扯上台灣三大漢語語系的行列,
對我這個語言多元者來說不啻為一件美事,
今天在台北捷運的車廂都能同時聽到國、閩、客、英語的廣播。
然而,這個閩客抬頭的表象似乎都只是政治上的操作而已,
沒有使我感到閩客語的發展感到樂觀,
主要原因是年青人會主動講閩客語者的甚少,
在旅途中我就只聽到一次幾位年青人講閩南話;
在旅館裏一個人時無聊地把所有一百零幾個電視頻道都翻了一遍,
其中國、閩、客、英語都有,國語佔了大多數,
而且節目製作素質普遍較高,無論是新聞還是綜藝節目,
部分更有在香港轉播或者把版權賣到香港;
英語頻道都是播外購節目,像discovery channel 和電影之類;
閩語的幾個頻道都是清談節目,一兩個主持坐在簡單的佈景下,
好像蠻悶的樣子,我不會聽所以也沒多看;
最後是客語台,台灣就只有一家客家電視台,節目有新聞、有表演的。
令我深印象的是一則新聞報導,
我們到埗的翌日台灣剛好迎來本年的第一百萬名旅客
(他/她可得十萬台幣消費額,那好運跟我們只是擦身而過啊!),
旅遊部門請來桃園縣附近的客籍舞獅隊表演助興,
客家電視台訪問其中一名十多歲表演者的感受,
當那小子以客話回答『我覺得好有意義』之類時,他身後的友伴都不禁掩面偷笑。
這給了我一個啟示:就是台灣年青人始終恥於說鄉話,
也令我對閩/客語在台灣的前景不感樂觀。還望台灣當局加倍努力啊!

No comments:

 
Site 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