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論母語 (2) 一個譬喻

要說明弱勢方言的處境,倒不如打一個譬喻吧:弱勢方言就好比小本經營的雜貨店,長年以來默默地服務小村落的村民,雜貨店的老闆跟所有村民都很稔熟,也會為居民提供獨特到位的貨品,所以一直跟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但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全國性和全球性的連鎖超巿也在小村子裏開了分店,頗受居民歡迎,一來超巿的環境規範整潔,顧客感到在內光顧是享受甚至是身份的象徵;二來超巿為居民帶來了外地的貨品,琳琅滿目,令小村落彷彿跟外面世界都接軌。
漸漸地,光顧雜貨店的人越來越少了,除了老村民還是不離不棄,中青年村民或是帶著一點懷念,或是需要土特產時才會偶已光顧,至於青少年人已其本上不會光顧了。再過不久,小店終於經營不下去,在村落裏完全消失,也許村民會把它的匾額放到博物館裏,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地方語言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 經濟發展帶來了國家語言和國際語言,以地方語言為母語的人或是基於實際需要要,或是追時髦,都會學講外來語。要是地方語言不及時擴充辭彙和概念,就會被原來的使用者遺棄。這種情況在中國大陸不停地發生,遠的不說,就在廣東省內,隨著北方人大量的遷入,令普通話成為不少社交場合的共同語言,不少本地的年青人已將普通話作為日常的語言,家鄉的語言(粵語、客語和潮州語等)就只會留給跟家裏的長輩才會使用。

No comments:

 
Site Meter